今天农历十月初一,称寒衣节,是民间上坟祭祖、追怀先人的传统节日。
寒衣节与春季的寒食节,秋季的中元节,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“鬼节”。
这个时节的北方,严冬即将到来,是为所关心的人送衣御寒的日子。
相传秦时,范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,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,在十月一日这天,来到了长城脚下,得知丈夫已经死亡,被埋筑进了城墙里。孟姜女悲愤交加,痛哭失声,感天动地,城墙为之倒塌。
孟姜女哭塌长城
由此,民间将农历十月初一称作“寒衣节”。“十月初一烧寒衣”,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。
清明节的前一天,民间风俗禁燃火灶,不蒸煮食物,称为寒食节。
史籍记载,春秋时期,晋国公子重耳流亡他国十九年,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、不离不弃。在食物缺乏时甚至"割股啖君",就是割下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吃。
介子推“割股啖君”
后来,重耳执政成为"晋文公",介子推不求利禄,与母亲归隐绵山。晋文公想报答他,放火烧山逼他出来,介子推坚决推辞,最终被火烧死。晋文公感念其志,厚葬修祠立庙,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,以寄哀思,这就是"寒食节"的由来。
农历七月十五,道教称中元节,佛教称盂兰盆节,民间俗称七月半。
传说阎罗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,打开鬼门关,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,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,所以七月又称鬼月,要焚香烧纸祭祀。
七月十五正是月半,孤魂野鬼四处游荡,要用河灯来招引它们,随灯到应去的地方,免得在民间既无依无靠,又祸害黎民。
放河灯寄托思念
佛教称为盂兰盆,梵文音译,是“救倒悬”的意思。
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,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受苦,如处倒悬,求佛救度。释迦要他在七月十五日,即僧众安居终了之日,备百味饮食,供养十方僧众,可使母解脱。
佛教徒据此兴起盂兰盆节。中国自梁武帝(502—549年在位)时,始设“盂兰盆斋”。节日期间,除施斋供僧外,寺院还举行诵经法会以及举办水陆道场、放焰口、放灯等宗教活动。
中元节漫步奈何桥
河东世家吕氏:转发了
人在休途:[赞][赞]
河东世家吕氏:转发了
用户3256985721523:长知识了,谢谢作者大大。[比心]